首頁/關于我們/新聞動態/構建“一國兩制”下的無邊界大灣區

構建“一國兩制”下的無邊界大灣區

作者:張思平 來源: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 時間:2017-12-19

在堅持“一國兩制”基本原則下,

解放思想,大膽改革,

打破粵港澳大灣區現存的“三種隔離”,

取消“兩種邊界”,

打造全球一流的


大灣區經濟共同體和社會共同體。


12月15日下午,由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廣東經濟學會共同主辦的第十六屆南方改革論壇在廣州舉行。



張思平出席論壇,并發表題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建設的基本方向與制度創新》的主題演講。

張思平現場演講。

今年3月份李克強總理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來,全國尤其是廣東省對此有各種討論和研究。但是,對于什么是粵港澳大灣區,如何規劃和建設大灣區,至今仍沒有統一的認識。


張思平歷時半年多,對粵港澳大灣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國兩制”與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制度創新》的研究報告。


報告在堅持“一國兩制”的前提下,從制度、體制、機制、管理和政策創新的角度,研究大灣區未來的方向、功能和前景,探討如何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制度優勢,大膽進行制度創新,真正實現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全球一流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最發達、最文明的大灣區的目標,為此,報告提出了一些建設性、長遠性、方向性的意見和建議。


在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現場聽眾聚精會神,不時用筆記下要點。會后有近40家機構主動向其索要報告,希望能夠進一步研究學習。


張思平指出:

在中國內地,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列入國家戰略的國家級新區有19處之多,這些新區,大體上都是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制度、同一個特別關稅區、同一個經濟體之內,圍繞中央確定的不同地區的經濟分工,確定不同的方向、目標。


而粵港澳大灣區則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兩個特別行政區、三個特別關稅區,十一個城市范圍內的規劃、建設和發展,并承擔著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特別的戰略任務。


因此,與其他國家級新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有著自己特別的方向、目標以及與實現這些特別的方向、目標相適應的策略。

2017 年7 月1 日,習近平主席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框架協議》的簽署。


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發展的基本方向上,張思平認為要以港澳帶動大灣區進一步一體化、國際化、全球化。


這不僅符合小平同志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回歸之前就提出的在中國再造幾個香港的戰略構想,也符合習近平同志所講的中國將繼續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繼續推動全球經濟進一步開放、交流和融合的基本方向,符合李克強同志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的初衷,即通過加強粵港澳之間合作,達到發揮港澳地區獨特的優勢,提升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

1982 年9 月24 日,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公開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


堅持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化、一體化的方向,必須正確和全面理解“一國兩制”問題。張思平認為,“一國兩制”既是大灣區建設的最大制度紅利,也可能是最大制約。


當前大灣區內港澳與珠三角九城市之間,由于“兩制”,實際上存在三種隔離

制度隔離

物理隔離

互聯網隔離


三種隔離給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和發展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


怎么認識這三種隔離?這就涉及到對“一國兩制”的認識和理解問題。根據通常理解,香港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大體包括五個方面:


有關政治制度和體制


主要指行政管理、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制度和體制。


有關經濟制度、體制和政策


主要包括保護私人和法人財產制度,財政獨立制度,低稅率的稅收制度,貨幣獨立的金融制度等。


有關社會方面的制度和政策


主要包括教育制度、科學技術政策、醫療衛生服務政策、社會福利制度等。


有關保障居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制度


包括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制度;居民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香港居民人身自由的保護制度等。


有關香港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規定


對香港居民的生活方式的理解,既可以包括香港居民的生活習慣,還可以包括與內地社會主義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香港居民的生活習慣等。過去有三句話反映了典型的香港資本主義生活方式:“舞照跳”“馬照跑”“股照炒”。


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和香港回歸20年的實踐,內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對香港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的認識也不斷加深,對什么是內地社會主義、什么是香港資本主義也有個不斷思想解放的過程。


張思平認為,就目前的認識水平,香港的制度大體可分四類


? 第一類,香港的有關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方面的具體制度,基本上不屬于資本主義制度的范疇。


? 第二類,香港有關保障居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制度,基本上也不屬于資本主義制度的范疇。


? 第三類,香港的生活方式基本上不屬于資本主義制度的范疇。


? 第四類,香港的有關政治制度是香港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和基本屬性,是“一國兩制”的主要體現。


張思平認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應“政治兩制,經濟社會一體”為方向,逐步實現無邊界的大灣區。


政治領域


在共產黨領導下,大灣區的珠三角九城市實行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香港、澳門的行政管理、立法、司法等方面實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


經濟領域


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國家賦予更特殊的政策,使香港經濟方面的體制、政策逐步通過輻射、移植、借鑒的方式引入大灣區,實現大灣區內經濟體制的全面融合與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一體化。


社會領域


資源共享、相互開放、相互銜接、相互合作、相互融合,使大灣區居民共享發展的成果,共享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共享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


居民基本權利和自由方面


珠三角九城市應該學習、借鑒香港法治社會建設的做法,嚴格執行《憲法》規定的居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制度,實現大灣區內居民和個人財產同等權利、同等保護、同等安全、同等自由,共同分享法治社會帶來的人類文明。


與大灣區“政治兩制,經濟社會一體”的長遠目標相適應,必須逐步打破現存的大灣區內港澳與其他九城市間的三種隔離,真正形成“無邊界”一體化的粵港澳大灣區,使大灣區成為人員、貨物、資金、勞務、信息、技術各種要素自由流動最暢通、最活躍的地區,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大灣區實現最優組合和最有效的配置。


對此,張思平提出了四大發展設想:

第一,實現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自由化,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中國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第二,實現資本自由流動,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港深金融中心;

第三,實現人員的自由進出和社會政策的全面銜接,構筑粵港澳大灣區社會共同體和居民生活圈;

第四,依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構筑全球居民和財富最安全的大灣區。

張思平指出,要實現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國際化、現代化發展的目標,打造全球一流的大灣區經濟共同體和社會共同體,最關鍵的是要解放思想,準確認識“一國兩制”,在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等重大問題上進行突破。


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和香港回歸20年的實踐,中國內地和香港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基本制度都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因此在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在堅持“一個國家”的前提和遵循國家《憲法》與香港《基本法》的原則下,要大膽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和創新。


張思平認為,除了香港、澳門在政治上繼續堅持與珠三角九城市不同的、特殊的治理方式,包括《基本法》規定的行政長官、立法會產生方式,司法管轄權以及中央政府賦予的特別權利外,在經濟、行政、社會、文化等廣泛的領域內,在黨的領導下,只要有利于大灣區的整體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共享,有利于大灣區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有利于大灣區現代文明的建設,都應該允許試驗和創新。

 

野花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观看